主编一人12篇获奖,如此征文谈何“风清气正”

发布时间:2023-12-01 00:54:46 来源: sp20231201

  据媒体报道,近日,河南方城县文联主办“清风方城”文学艺术有奖征文活动,获奖名单引发热议。名单显示,20余篇获奖文章中,有12篇系同一名作者。并且,这位作者不是别人,而是此次征文活动承办方之一的方城县《裕州心声》主编。

  针对网友质疑存在不公正问题,方城县“清风方城”有奖征文活动调查组10月31日凌晨发布情况说明称,经初步调查,评选环节存在问题,评选结果无效,调查处理情况将适时予以发布。

  奇葩的还不只是主编一人12篇获奖。据公布的23篇获奖作品信息,仅5篇文章的作者不在《裕州心声》编辑部名单之中。也就是说,虽然名为向社会开放的有奖征文评选活动,但绝大多数获奖者都是《裕州心声》编辑部成员。

  如此“自己承办的活动,自己人参加,自己人获奖”的征文活动,真是辣眼睛。抛开征文到底有多少含金量不谈,好歹都是文化人,这般自娱自乐,是不是太有辱斯文了?

  当然,诚如一些网友所言,县区级的有奖征文活动,往往参与者有限,评来评去,最后可能也就只能多数获奖者都是老面孔了。但是,既然明知如此,这类活动本身的存在意义和举办必要性就相当存疑了,又何必再大费周章地举办?此次征文一共只收到49篇作品,获奖的就有23篇,接近50%的获奖率,本来就显得畸高了。如果一开始就明确,最终多数都是自己人捧场,不妨干脆就搞成内部征文活动。

  任何一项公共评选活动都得有规则。比如,起码的利益回避原则。如果“自己人”成了参加主力和获奖主力,显然在公正性上就很难保障。要知道,一项征文活动到底能够吸引多少人参加,本身就是考察评选公信力的一个影响因素。若不把这一点放在第一位,最终就只能是参加的人越来越少,“自己人”获奖的概率越来越大,然后愈发让社会人士失去参与动力,由此恶性循环……

  所以,即便是参与的作者有限,举办方也应反思:为何征文活动吸引不了人,而不是坚持不顾观感地让“自己人”凑数。

  根据当地文联相关负责人的回应,网上流传的结果只是初评结果,“还没经过主办方同意,就发到了网上”。但即便是初评结果,从目前的情况看,大概率也没法改变多由“自己人”获奖的现实。这项活动的必要性和存在价值,就需要重新评估了。

  事实上,该活动还有一个相对特殊的背景值得注意。网传截图显示,方城县文联官方公众号“裕州心声”10月26日曾发文称,为激励全县党员干部更加忠诚干净、担当作为,达到风清气正,由方城县纪委监委、方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各相关协会和方城县《裕州心声》编辑部承办的“清风方城”文学艺术作品大奖赛获奖名单揭晓。可见,此次征文活动的初衷是良好的,然而,初评获奖名单暴露出的某种风气可能恰恰是不正的。

  为了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举办相关的主题征文活动当然可以,不少地方也都举办过。但是,能不能办好,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是得事先掂量下,不能是想当然地跟风某种形式。须知,实事求是本身就是最该追求的“正气”之一。(澎湃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编辑:曹子健】
田中窯,葉志誠,台灣工藝之家,彰化縣田中鎮,田中窯創意園區,2016台灣蜀藝節

彰化縣田中鎮境內有條登山步道,除此之外有一位台灣工藝之家-葉志誠所經營的『田中窯』,葉志誠及許惠卿一手創立起來;『田中窯的柴窯空間在台灣位居前三名, 而柴窯是用來燒製葉志誠的創作品,電窯和瓦斯窯則是他『培育種子人才的窯燒』;這也是『田中窯』的由來。
葉志誠認為培育下一代對陶藝的喜好比他個人一直從事創作來得重要。
種子要在田裡才能發芽,『田中窯』是培養種子的地方, 它隨時為喜愛陶藝的人打開大門,只要對陶藝有與趣,葉志誠的『田中窯』是無限寬廣的。




葉志誠的創作多樣化,他的作品最小的比一元銅板還小,最大的可至兩層樓房高,巨大的作品需要以組合的方式完成,其中的「稜角」接合是作品完美與否的關鍵, 葉志誠時常接這種大型工程,並且獲得客戶的肯定。

葉志誠讀的是陶藝科,高中畢業後考上景觀設計系,他熱愛陶藝,在求學過程中是以愉悅的心情態度學習,之後投入陶藝景觀設計,葉志誠說景觀設計是供他生活所需,而個人創作才是他的靈性生活,所以他的作品多樣化,從小小的茶杯到大型陶器都是他的創作範圍。

2016台灣蜀藝節,即將在田中窯創意園區開幕;目前為試營運前間;歡迎前來參觀

活動內容..【點選開啟】




Copyright © 2011 | | 聯絡人:

電話: |   :    共有人訪問本站 |

Free Sitemap Gene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