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千姿)闽南千年小渔村:花开四季簪

发布时间:2023-12-01 01:31:43 来源: sp20231201

   中新社 泉州11月19日电 题:闽南千年小渔村:花开四季簪

  作者 陈益雄 蔡柳楠 林婷婷

  “海风千万里,不如花开四季簪。”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的蟳埔村,近年来因“蟳埔女簪花围”火爆“出圈”,“头上簪花围,身披大裾衫,下着宽腿裤,耳戴丁香坠”的蟳埔渔女形象也逐渐为外界所知晓,带火了蟳埔渔村文旅产业。

11月16日,游客在蟳埔村体验当地渔女“簪花围”头饰。张旭 摄

  翻开小渔村的史志,坐落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岸的蟳埔村曾是无数远洋商船的出发地,拥有近千年历史。闽越文化遗存及唐宋以来海洋商贸发展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使得蟳埔村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渔女原生态习俗。

  2008年,“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海丝”蟳埔民俗文化节等活动期间,宋代祭海祈福、妈祖巡香、非遗展示、民俗表演等生动场景,一次次呈现在海内外游客面前。

11月16日,游客与蟳埔村渔女拍照留念。张旭 摄

  搬出各式花环、饰品,将挂满蟳埔特色服饰的长衣架推到院子中央,再擦一擦招牌上的细尘……“蟳埔花米文化馆”的店主秀珍奶奶早早地忙活起来。“年初还是上午8点开门营业,如今游客多了,开店时间也提前了。”

  “好在年轻时讨过海,习惯了半夜两三点起床。”做起服务游客的簪花围体验生意后,年逾花甲的秀珍奶奶依旧保持早起的习惯。她边说边往炉子上架壶烧水,等待第一波预约客人的到来。

  秀珍奶奶那双常年浸泡海水、布满裂痕和厚茧的双手,在做“簪花围”头饰时却格外灵巧,速度惊人。“最快时3分钟就能盘好一个发髻,高峰期一天接待200多人,这双手就没停过。”她笑道。

  “蟳埔花米文化馆”所在的这条小巷不过百米长,却布满各式小店,“簪花围”三个字不时映入眼帘。

  拐出巷子来到主街,海鲜店、小吃店、民俗体验馆、研学基地、新概念餐厅、摄影写生所、文创园等招牌随处可见,铃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店门前摆放的海货和鲜花“组合”奇妙又和谐。

  街上,手举“长枪短炮”的摄影师们随客而行,时而抓拍,时而指导造型。“村里的网红打卡点大都是由这些‘野生’摄影师挖掘的,网上发布的大量美照带火了村子。”来自福建省龙岩市的摄影工作室老板曾放告诉记者,最火的时候,一条不到50米的小巷里,坐在小马扎上候客的摄影师超过百人。

  由城进“村”的还有江西籍化妆师小曦。放弃上海的固定工作到蟳埔定居,两个多月里她没有休息一天。客流高峰期,她一天能给30多位客人进行妆造。

  靠海的便利让村民可以头戴簪花走出国门,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开展文化交流,也让欧洲、美洲、中东等地的访问团能够远渡重洋,深入村子参观体验……据了解,蟳埔村高峰期单日客流量突破4万人次,车流量日均5000辆次。

11月16日,小朋友在蟳埔渔村盘起了发、戴起了花。张旭 摄

  如今,“蟳埔女文化”的热潮,让蟳埔村民千年来的谋生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渔场转战商场,从售卖鱼货转入民俗、文创、餐饮等领域,成为新时代浪潮中的新“讨海”人。

  “希望来这儿的人能够感受到家一样的舒适便利。”蟳埔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庄群说。(完)

【编辑:黄钰涵】
田中窯,葉志誠,台灣工藝之家,彰化縣田中鎮,田中窯創意園區,2016台灣蜀藝節

彰化縣田中鎮境內有條登山步道,除此之外有一位台灣工藝之家-葉志誠所經營的『田中窯』,葉志誠及許惠卿一手創立起來;『田中窯的柴窯空間在台灣位居前三名, 而柴窯是用來燒製葉志誠的創作品,電窯和瓦斯窯則是他『培育種子人才的窯燒』;這也是『田中窯』的由來。
葉志誠認為培育下一代對陶藝的喜好比他個人一直從事創作來得重要。
種子要在田裡才能發芽,『田中窯』是培養種子的地方, 它隨時為喜愛陶藝的人打開大門,只要對陶藝有與趣,葉志誠的『田中窯』是無限寬廣的。




葉志誠的創作多樣化,他的作品最小的比一元銅板還小,最大的可至兩層樓房高,巨大的作品需要以組合的方式完成,其中的「稜角」接合是作品完美與否的關鍵, 葉志誠時常接這種大型工程,並且獲得客戶的肯定。

葉志誠讀的是陶藝科,高中畢業後考上景觀設計系,他熱愛陶藝,在求學過程中是以愉悅的心情態度學習,之後投入陶藝景觀設計,葉志誠說景觀設計是供他生活所需,而個人創作才是他的靈性生活,所以他的作品多樣化,從小小的茶杯到大型陶器都是他的創作範圍。

2016台灣蜀藝節,即將在田中窯創意園區開幕;目前為試營運前間;歡迎前來參觀

活動內容..【點選開啟】




Copyright © 2011 | | 聯絡人:

電話: |   :    共有人訪問本站 |

Free Sitemap Generator